德國在基礎工業之發展為最先進的國家之一,以其石化工業為例,乙烯全國總產能為歐洲國家中之冠,其在節能及減少二氧化碳之排放方面,雖然在京都議定書中承諾與歐盟國家相同之8%二氧化碳減量(以1990年為基準年,2010年為目標年),然在歐盟重新分配下,德國需負擔21%之減量,然其在2000年時已達成18%~20%之減量,在上述減量成果中,工業部門即佔了3成以上;德國政府並沒有因接近承諾減量目標而停止相關減量工作,並自訂至2005年25%之減量目標;由此可見,德國政府對工業之輔導與管理,產業界對於新製程、新技術及新產品之研發,及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確實值得我國學習。基礎工業是一個國家所有產業之最上游原料來源,穩定、充足且低價之原料供應將確保國家之整體競爭力,然而由於其高耗能、高二氧化碳排放及對環境生態所造成的衝擊,民眾抗爭的問題因而顯著,但基礎工業之產品多具有運送時間長、運送費用高昂等特性,世界各國皆使其能充分供應下游產業所需,其產品自給率皆為100%或甚至更多,德國當然也無例外。反觀我國,乙烯及粗鋼之自給率均不及80%,在現在高漲的環保意識之下,投資環境顯得艱難,因此,我國基礎工業之規模究竟要多大才適當,實際上是一個牽涉國家競爭力之嚴肅課題。台灣的石化工業自1960年代末由國營事業-中油公司(CPC)領軍發展,歷經30餘年之發展,已建立上中下游完整之產銷體系,除供應內需支持國內產業之發展外,一些石化產品如ABS等亦可外銷至其他國家,2001年乙烯直接自給率已達91%,整體來說對台灣經濟繁榮之貢獻甚大,而自1980年末代至今,石化工業則相繼面臨工安、環保及民眾抗爭等問題,更由於中國大陸市場之繁榮,石化工業在國內之發展有趨緩之情形。德國在基礎工業之發展為最先進的國家之一,其石化工業上游之乙烯全國總產能為歐洲國家中之冠,對於像德國這樣的已開發國家,自有許多經驗及政府政策措施值得像台灣這樣的開發中國家請教及學習,因此,針對基礎工業現所面臨的環保、市場供需、競爭力、製程改善及能源效率提昇等問題,研擬本次赴德國研習之議題,期望能從德國經驗,找出工業主管機關能著力之發展與管理方向。 |